近年来,崇信县新窑镇强化党建引领,坚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,积极探索、大胆实践,通过“一村一品”建设,让集体经济动起来、活起来、强起来,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不断提升。
宰相村:种养结合打好集体经济“攻坚战”
(资料图片)
走进新窑镇宰相村养殖小区,一排排牛舍错落有致,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,一摞摞饲草整齐叠放,养殖场的工作人员正忙着清理牛舍、添加饲草,产业兴旺的美丽图景扑面而来。
近年来,宰相村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,带领党员群众致富增收。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依托本村丰富土地资源,盘活村庄老旧宅基地140间,建成了标准化养殖小区1处4000平方米,通过棚舍租赁的方式,辐射带动周边36户群众养牛500余头,集体经济增收万元以上。按照“支部+村集体+农户”的运行机制,通过撂荒地治理,盘活闲散土地资源260亩种植饲草玉米并进行饲草代加工服务,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17万元。
“宰相村食用菌种植基地项目正在加速建设,项目建成后将探索推行棚顶发电、棚下种植的“农光互补”模式,带动周边20户群众种植食用菌,吸纳50名劳动力就近务工,集体经济增收万元以上,将实现群众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双赢局面。”宰相村党支部书记赵孝魁说。
戚家川村:设施蔬菜托起群众增收“新路子”
新窑镇戚家川村位于黑河延畔,依山傍水,土壤肥沃,交通便利,种植蔬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。今年,戚家川村以“三抓三促”行动为抓手,积极调整产业发展结构,流转群众土地建成戚家川设施蔬菜产业基地。基地采取“村集体+合作社+公司+农户”的运营模式,股份合作社抓经营管理,陕西好之润公司全程为群众提供种苗培育、技术指导、市场咨询和包装销售等服务,辐射带动周边60多户群众种植西红柿、辣椒、木耳等特色蔬菜580亩,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。
“现在,设施蔬菜产业就是村民们的‘聚宝盆’,也是我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‘金钥匙’,随着蔬菜种植效益的不断提升,村民们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将越来越高涨。”戚家川村党支部书记朱楠楠指着成片的蔬菜大棚说。
新窑村:农文旅融合绘就和美乡村“新图景”
8月的后河沟,绿树成荫、溪流潺潺,空气中满是清凉气息,吸引着远近游客前来避暑观光,享受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。
近年来,新窑镇按照文旅康养产业链发展要求,紧紧围绕打造“唐风槐荫·森林秘境”精品旅游线路,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,深入挖掘唐代军旅、红色革命、地方民俗等文化资源,持续加快文旅康养基础设施提升,成功创建AAA级景区2个,建成农家乐、农耕体验园、创意果园、民俗体验馆、儿童乐园,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游、乡土民俗游、休闲度假游等乡村旅游品牌。
“后河沟AAA级景区创建以来,我们积极探索创新利益联结机制,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,引进平凉聚汇沣有限责任公司,按照“合作社+企业+农户”的运营模式,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基础设施入股,与企业共同经营景区,按照3:7比例进行分红,至目前,带动集体经济增收万元”。新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到。
下一步,新窑镇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,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、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,立足本地资源禀赋,创新创优,持续发力,逐步实现村集体经济“输血”式发展向“造血”式的转变,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更亮、成色更足。
甘肃广电总台全媒体记者哈骥洲崇信县融媒体中心通讯员:信敏雅拜者宝
关键词:
最新资讯